2021年初中话题作文:生活处处是国学

时间:2025/09/07 浏览次数:16

国学,这个可能太深奥了,但它却一直伴随着我们逐渐成长!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与国学接触。

从我们呱呱坠地时,我们的父母苦思冥想的为我们取个好名字,为什么要苦思冥想呢?因为名字里蕴含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还有父母对我们深深的寄托,难道这不是一种国学么?

等我们稍微长大一点,4,5岁的时候,我们就要去上幼儿园了,到了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教我们认字,背诗,做数学题……这些我们孩堤时代辛苦背诵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不也是华夏五千年来积攒的智慧的结晶吗?难道这不是我们曾经学过的国学么?

等到我们好不容易从幼儿园大班毕业了,步入了小学大门,开始学习那些幼儿园早已学过的a,o,e,yi,wu,yu,1,2,3,4,5,6,7……当时我们觉得很烦,心里总是想:都快学烂了,为什么还要一遍一遍的学?一遍一遍的写作业呢?到了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开始要求背诗了,本来心想没什么难的,小时候背过,但等到老师一讲要求的时候,才发现没那么简单,因为不仅仅要背熟诗句,还要有感情的朗读出来,要做到抑扬顿挫,这是我们当时的难处,我认为,这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也是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国学的一个重要体现。

终于,我们上初中了,学的知识也增加了,发现崭新的语文课本里好像多了许多我们看不懂的文章,那就是文言文!我们初中语文的噩梦,我们开始理解它的意思,不仅需要领会它的要旨,还要一字一句的翻译,我认为这也是国学的集中体现!

我作为一名初中生,我认为初中生活里的历史课,是最大的国学体现,历史课本里,从三皇五帝时期,一直讲到现代,我认为,这四本中国历史课本里,蕴含了我们中国从古至今的一切知识文化,虽然还有一些前人的不好的事情,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对待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结晶。

生活处处是国学,但我们一定要以上文提到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来对待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与经验,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 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 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